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Date 2025-11-20 13:08:36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上一期介绍了西文字体的基本概念和大风格分类。今天,我们将分享西文字体的风格是如何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发展的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元前1世纪

衬线字体可以追溯到古希腊,衬线可以在当时的石碑刻字和拉丁字母中看到。在古罗马时代,人们在石头上画罗马字母的轮廓,然后石雕工匠沿着这些线条雕刻,这样在笔画的末端和角落就有了衬线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图拉真大帝是罗马帝国的皇帝,统治时间为公元 98 年至 117 2000年。在稳定国内政治的同时,他还成功征服了亚美尼亚、亚述和美索不达米亚,使罗马帝国达到了顶峰。图拉真大帝第一次征服达基亚(今天的罗马尼亚)是他的伟大成就。为了纪念胜利,罗马人建造了一座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古罗马广场图拉真墓。高达 44 米圆柱基座上的碑文是“帝国大写体”(Imperial Capital)的象征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在古罗马,石头上雕刻的文字,尤其是帝国大写体,见证了衬线字体的诞生。作为西方字母写作的基础,这种字体对后代的字体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此外,帝国大写体也被后代发展成一种名称 Trajan 这种字体可以在许多电影海报中找到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园2至3世纪

平民楷书是一种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书写字体,笔画粗短,结构简单。这种字体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公共场所和非正式场合,因此被命名为“平民楷书”。与其他古罗马字体一样 Imperial Capital 平民大楷比平民大楷更简单易读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平民楷书的主要特点包括笔画粗短、结构简单、线条弯曲。其字母呈现出自然流畅的写作风格,使字体在视觉上具有良好的易读性。平民楷书主要用于日常写作、墙面涂鸦、商业记录和一些简单的手写书籍,反映了其平民化的特点。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,平民楷书逐渐被其他字体所取代。然而,它在字体设计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。许多后代字体,尤其是手写字体,受到平民楷书的启发和影响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园3至8世纪

安色尔体(Uncial)起源于公元的古代书写字体 2 世纪至 3 本世纪的罗马帝国。它的特点是一些大写字母和一些小写字母的混合,曲线优美,圆形。安色尔体广泛应用于宗教文献和手写书籍中,尤其是在早期基督教文化中。其主要特点包括半大写字母、圆形字母、缺乏连笔和中等宽度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尽管安色尔体在公元内的影响 8 在世纪之后,它逐渐减弱,但它仍然对后世的字体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许多现代字体,如 Gaelic Uncial 和 Insular 等等,他们都受到安色尔体的启发。安色尔体在宗教文献和手写书籍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,尤其是早期基督教文化中的圣经、祈祷文本和神学作品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对应的字体 HammerUnziale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8世纪末至11世纪末

小字母的起源。这种字体在查理曼(Charlemagne)法兰克王国在统治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,因此被命名为卡洛林写作。卡洛林写作对西方写作艺术具有重要意义,因为它为后代的字体设计奠定了基础,促进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交流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卡洛林小写的主要特点是小写字母清晰易读,笔画圆润,间距适中。它使用了更规则的形状和笔画,使字母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。在查理曼时期,卡洛林小写被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宗教、法律等领域,成为当时欧洲最重要的书写字体。与此同时,这一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卡洛林文艺复兴。罗马时代后期的安色尔体(uncial)改进为小写半色尔体,借鉴古罗马晚期斜体,改进为卡洛林小写体(Carolingian minuscule)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对应的字体 Carolina。

“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化史”

12世纪到14世纪

哥特体(Blackletter),又称黑体字或哥特书写,起源于一种 12 世纪欧洲的书写字体。它的发展受到卡洛林小写体的影响,但形式更为复杂。哥特体广泛应用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,尤其是宗教文献、法律文件和文学作品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哥特体的主要特点包括笔画尖锐、装饰性高、字间距小、笔画密度高。这些特点使得哥特体看起来非常独特,但也降低了它们的可读性。在各种哥特体字体中,如 Textura、Fraktur 和 Schwabacher 等等,都保留了这些共同特征。虽然哥特体在那里 17 世纪以后,它逐渐被其他字体所取代,但它在书法、艺术和设计领域仍有一定的地位,并继续影响现代字体的设计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

人文小写体(Humanistic Minuscule)起源于一种 14 世纪意大利的书写字体,它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广泛推广。人文小写体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家、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尊崇。这种字体在书法和印刷领域具有重要意义,因为它为后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字体(如 Garamond 和 Palatino)奠定了基础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人文小写体的主要特点包括字形清晰易读、笔画圆润、字间距宽松。这些特点使人文小写体具有很高的视觉美感,易读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。与哥特式相比,人文小写体的装饰性较低,更注重实用性。文艺复兴时期,人文小写体广泛应用于学术作品、文学作品、宗教文献等领域。人文小写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,在欧洲写作艺术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对应字体 Centaur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元15世纪

意大利写作(Italic script),又称斜体字,是起源于斜体字的一种 15 意大利在世纪的书写字体。它最早由意大利书法家尼科洛·德·尼科利组成(Niccolò de' Niccoli)由印刷发明者奥尔德斯·马努修斯创立(Aldus Manutius)引入印刷领域。意大利写作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人文主义小写体,其斜向书写特点旨在提高书写速度和效率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意大利写作的主要特点包括倾斜的形状、较短的扩展线(额外的笔画)和较小的字间距。这些特点使意大利写作具有独特的视觉美,但也保持了较高的可读性。此外,意大利写作的流线型设计有助于提高写作速度,使其成为写作手稿的理想选择。在文艺复兴时期,意大利写作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、宗教文献和学术作品。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,意大利写作逐渐演变成现代意大利斜字(italic typeface)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

文艺复兴衬线体(Renaissance-Antiqua)起源于一种 1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字体。它由意大利印刷发明者和字体设计师尼古拉·詹孔尼组成(Nicolas Jenson)它首次被引入,后来成为西方印刷和书写的主流字体。文艺复兴衬线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人文小写体,但衬线的形式更加规则明显,使其成为具有高度美感和可读性的字体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文艺复兴衬线体的主要特点包括字体比例均衡、衬线清晰、笔画优美。这些特点使文艺复兴衬线体在视觉上具有很高的美感,并显著提高了其可读性。在文艺复兴时期,这种字体广泛应用于学术作品、文学作品和宗教文献。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,文艺复兴衬线体对后世的字体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许多现代衬线字体,如 Garamond、Bembo 和 Palatino 等等,都是基于文艺复兴的衬线体演变而来的。这种字体在西方印刷和写作艺术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元17世纪至公元18世纪

巴洛克时期(约 17 世纪初至 18 世纪中旬)印刷字体主要受文艺复兴时期传统字体设计的影响。虽然巴洛克的艺术风格是豪华和宏伟的,但这些特征并没有明显影响到印刷字体的设计。在此期间,字体设计师在文艺复兴衬线的基础上,借助几何原则进行创新,使字体在视觉上更加现代和规则。巴洛克衬线的大写字母衬线变得更加对称,衬线从文艺复兴衬线的弧形衬线变为直线,使字体在角落呈现出更强烈的几何感。

“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化史”

对应字体 Galliard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元18世纪至公元19世纪

衬线体的古典主义(Classicism Antiqua)这是一种起源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的字体,受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。古典主义学习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形式,以笛卡尔的“唯理主义哲学”作为思想依据,崇尚理性,反对个性,追求理性至上的原则,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。在这一时期,字体设计师们追求简约、清晰和规整的设计风格,以强调字体的易读性和实用性。衬线体的古典主义的特点包括较细的笔画、更为规整的字形结构以及对称的衬线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这种字体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印刷品中,如书籍、报纸和官方文件。古典衬线体对后来的字体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许多现代衬线字体,如 Bodoni、Didot 和 Walbaum 等等,都是基于古典主义衬线体的演变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这些字体在印刷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不仅因为它们清晰易读,还因为它们传达的优雅庄重的氛围。古典衬线在书籍、杂志、报纸、品牌设计等领域仍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公元19世纪

粗衬线体(Slab Serif),又称为 Egyptian、Square Serif 或 Clarendon,是一种 19 字体类型在世纪初开始流行。粗衬线的显著特点是其厚而直角的衬线,使字体看起来更加坚实和引人注目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粗衬线体最初主要用于广告和报纸标题,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20世纪

20 世纪字体在艺术、设计和技术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,使字体设计更加多样化和丰富。在 20 世纪初,艺术和设计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运动,如未来主义、包豪斯和构成主义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这些运动强调简单性、几何形状和功能性,体现在字体设计中。同时,粗衬线体和新艺术运动在这一时期也很流行,为字体设计带来了更多样化的表达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包豪斯学校强调功能主义、简单主义和用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达设计的原则。在字体设计方面,包豪斯学校提倡去除多余的装饰,强调清晰、易读、实用的字体。包豪斯字体以其简单直接的风格为特点,采用光滑的线条和基本的几何形状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随着 20 随着世纪中期的到来,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出现给字体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。Helvetica、Univers 和 Futura 由于这些字体具有简洁、易读、现代的特点,无衬线字体成为设计师的首选。

用一篇文章,完整梳理西文字体的风格变迁史

此外,随着数字印刷和屏幕显示技术的发展,如 Pixel、Emigre 面向屏幕的字体应运而生。一般来说,20 本世纪的字体设计呈现出多元化、创新、跨界的趋势,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字体宝藏。

作为一名设计师,字体是日常工作和实践中最不可避免的元素之一。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西方字体的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。如果有什么问题,请纠正它。你也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在留言区分享你想看到的东西 ~ 感谢耐心阅读 ~

参考资料

Wikipedia形成罗马体、意大利体、无衬线体-西文字体(日) 今田欣一 [译] Eric Liu/Metaphox从字体开始: 改变生活和社会的设计TheType百年字记 《世界现代设计史》路易斯·布莱克威尔 王受的Academia Futura》(美) 道格拉斯·托马斯 [译] 厉致谦/俞佳颖